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脱贫攻坚

《中国中医药报》2018年4月20日第二版报道在滇西撒下希望的中医种子

  2013年至今,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派出5批挂职干部分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等地帮扶支援,助力群众脱贫—— 在滇西撒下希望的中医种子

  云南省大姚县,位于距离北京2500多公里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是一个远离大都市喧嚣与繁华的地方。在大姚县,北京中医药大学赴云南对口支援挂职干部团队,用中医药专业知识搭建扶贫平台,引进优势资源,为当地脱贫、发展增添动力。

  科技帮扶 助力中药产业发展

  大姚县是核桃之乡,是中国首个核桃生物产业基地,同时也是资源丰富的中药材宝库。几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几届挂职干部利用专业资源优势,为大姚县中药种植规划出谋划策,助推了大姚县核桃产业深度开发和中药材产业发展。

  该校援滇干部梁军说,“学校派我们去挂职是一个锻炼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大姚县,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接触过的东西,这对学校的发展也是一种促进。”北京中医药大学援滇干部参与大姚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积极协助大姚县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推进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邀请多名校内外专家为大姚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和中药材种植基地提供理论培训和技术指导,并积极促成科研合作项目。

  “发展中药材种植不能闭门造车,要多与同行交流,学习经验共同发展。” 梁军等援滇干部还牵线大姚县与云南白药集团、云南省农科院建立合作机制,组织当地民众到中药材种植发展较好地区进行交流,学习经验。积极联系专家进行“大姚核桃分心木中枢镇静作用的研究”“大姚核桃内种皮作用及开发研究”“大姚核桃花的药理作用及开发研究”等项目,通过科研合作,助推大姚县核桃产业的深度开发。

  医技帮扶 提升中医服务能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挂职干部初来大姚县时,这个缺医少药、医疗资源严重断层、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的地方与想象中云南的青山绿水、苍山洱海不太一样。

  “扶贫重要的不是给予对方东西,我们终究会离开,而是要改变当地人民的观念。”挂职干部李维峰说。

  为帮助大姚县摆脱医疗窘境,在挂职干部刘振权的推动下,201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与云南省大姚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意向书,就帮扶大姚县筹备建设云南省大姚县中医院、培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云南省大姚县学习中心、安排相关专家开展中医义诊活动、研究生支教、中药材种植、招商引资、自主招生8个方面达成一致。

  北京中医药大学还将“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定在大姚县人民医院,每年组织医疗专家团和研究生社会实践团赴当地义诊。仅2016年7月就有19人的专家团队来到大姚县,为230余名患者开展了中医义诊服务,并进行教学查房、临床经验交流;为大姚县基层医务工作者开展为期2天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及中药贴敷技术培训,共培训750人次;为200余名大姚县基层干部做了健康知识讲座。

  挂职干部孙志蓉还为大姚县争取到了中华中医药学会“春播行动”承办单位捐资,与大姚县共同打造具有示范作用的乡村卫生室,并达成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及附属医院长期为大姚县培养医务工作者的意向。

  教学帮扶 多措并举培育人才

  从2017年起,北京中医药大学扶贫挂职点由大姚县转至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

  第五批赴滇西挂职干部罗祥云已在傣医药学院工作了八个多月。他积极寻找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优势资源与傣医药学院帮扶需求的结合点,促成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设立远程教育傣医药学院教学中心,并合作开展远程中医药高等学历教育。还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体,以该教学中心为基地,联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开展了针对乡村医生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的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计划;利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云南校友资源促成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与大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并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组织新建、完善傣医药学院教学管理制度,主持多项省部级教育教学项目申报;积极联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捐赠了8千余册图书。

  同时,为了解决该校办学经验不足的问题,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陶晓华的支持下,促成相关人员赴西藏藏医学院调研学习民族医学办学经验;组织学校专家团队到傣医药学院开展学术交流和健康扶贫义诊等活动。

  罗祥云说,“来滇西挂职工作,获得感是多方面的,在滇西扶贫攻坚战中,我们承担着建设者、创造者、学习者、宣传者、贡献者等多重角色。挂职工作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举措,才能化解难题,切实帮助群众脱贫攻坚。”

  从大姚到西双版纳,从规定动作到自选动作,从接受任务到推动当地教育、公共卫生事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西南边陲之地,一批北中医人正用实际行动为当地人民播种下希望的种子,诠释着新时代援滇的崭新含义。